医院新闻

 

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凤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第十三个“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

文章来源: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宜春市第六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3-07-28

       2023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十三个“世界肝炎日”。为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确定了宣传主题:“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此次活动,通过中心LED显示屏、宣传横幅,发放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单;向周边居民讲解防控病毒性肝炎知识,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有效的普及了病毒性肝炎方面的有关知识。 

 

 

 病毒性肝炎的“硬核”知识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2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毒品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3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同时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

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吸毒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4、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

母婴传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确保住院分娩,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高乙肝病毒载量孕妇,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5、如何预防甲肝和戊肝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疫苗已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

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集体生活人员等重点人群也应接种甲肝疫苗。我国已有戊肝疫苗,可自费自愿接种。

6 、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丙肝

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

有效预防丙肝: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等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如有生育意愿,最好在丙肝治愈后怀孕。

7、有疑似症状或易感染人群,应主动检查甲肝和戊肝

多为急性发病,如有不洁饮食史或病人密切接触史,并伴有疑似病毒性肝炎症状,应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检查。

建议易感染人群(如有输血、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使用消毒情况不明的器具文身、纹眉、修脚等行为的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乙肝和丙肝患者配偶或所生子女)和肝脏生化检查不明原因异常者主动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乙肝和丙肝检查,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8 、病毒性肝炎应进行规范化治疗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虚假广告。

丙肝经过规范全疗程的抗病毒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避免酗酒、吸烟、不合理用药等加重肝脏损害的行为。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